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二章 李斯特级别的钢琴课(4K二合一) (第5/7页)
音符符头似乎突然紧缩了一下。 “你记住你的力量来源只有三个:小臂自然下垂的力、掌关节撑起来的力、还有指尖的抓力,其他的都是不科学的,统统卸掉。” 范宁闭眼弹奏,试着感受了几次。 “不对,你试着将和弦的全部音下落保持,然后,单抬指弹奏这几个单音。” 范宁依言照做。 “对了,就是这种类似的感觉。” “25小节,这里旋律到你了,和弦高音是旋律,或者我说的‘线’的走向,虽然你在弹和弦的‘面’,但是手腕要更加照顾四五指的动作。”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范宁按照维亚德林的“点线面”提示,触类旁通地解决了大量类似的片段,他觉得自己对柴一的演绎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维亚德林则觉得,自己从来没教过这么“好教”的学生。 是的,范宁太好教了。 他会把所有自己能做的努力全做到位,然后就等你来推动那几处关键的节点,并且,几次就通。 这种级别的钢琴课,主要就是依赖“演示-模彷”的循环,老师知不知道该演示哪,能不能清晰,学生能不能听出和自己的不同,模彷能不能到位,都决定着灵感传递的效率。 这种循环是基础,但有时灵感难以形容,所以语言的启示也十分重要,有时老师某句出彩的形容概括,能让瓶颈瞬间被突破。 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维亚德林给出的两个关键词是“踏板”和“指法”。….“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两个单词,对吗?实际上,这部作品想弹出效果,精髓就在于设计出契合的指法与精妙的踏板,它的所有艰深技法都是基于这两个元素呈现的。指法的设计原理关系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