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九章 有何不可(4K二合一) (第1/7页)
“加入合唱?下一首交响曲?”罗尹眼睛睁大,睫毛闪动,“范宁先生是说,在《第二交响曲》的写作中就想加入合唱?” “是这个意思。”范宁目光依旧停留在诗班席的方向,“你觉得会怎样?” “会受到质疑。来自各个方面的,各个阶段的,带着心照不宣的联想的质疑。” “有你吗?” “自然没有我。”她的语气稍稍变快以示强调,“但会有其它所有人。” “浪漫主义时期之初的那批作曲家,在创作交响曲时都被吉尔列斯带来的巨大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在他们艺术生涯的任何时期的任何一号交响曲,都会被大量的同行、欣赏者和乐评人拿去和这位本格主义巨匠来对应比较,他们在创作之前的通用步骤不是先构思灵感,而是先做好自我心理建设...” “范宁先生,你才23岁,比我大一岁的年纪,而且,你才即将写到《第二交响曲》。” 范宁低头无奈一笑,他承认罗尹说得一点不错。 前世有位巨匠贝多芬,这里有位巨匠吉尔列斯。 贝多芬并非是率先在《第九交响曲》(Op.125)中加入合唱的,早在写“贝九”之前,他就抱着试验心态创作了《c小调合唱幻想曲》(Op.80),其作品脉络基本同样遵循了“痛苦-阻滞-冥思-欢乐-超脱”的脉络,合唱主题听起来更是和“贝九”基本如出一辙。 这部作品虽然同样是大师手笔,但思想深度自然不如“贝九”,而且由于技法积淀未够,贝多芬暂时拿出了钢琴,作为乐队与合唱团对话的媒介,与其说是“带声乐的交响曲”,其实更接近于“带声乐的钢琴协奏曲”。 但从实验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