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铁轨上的眼睛 (第2/4页)
“这首曲子的低音提琴,我至少需要10把...不,14把!” 白天行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灵感碎片,此刻化为了肃杀而粗犷的低音提琴动机片段。 一张张废稿被撕碎,如雪花般朝后飘出,而成型后誊抄在自己记谱本上的,是动机片段的一个原形与三种变形,它们的结构有一些缩减,调性有一些改变,但全部集中在低音区。 它们不是音诗的呈示部主题,而是类似《第一交响曲》中引子部分的素材,但它和那个静谧空灵,高亢悠远,如杜鹃啼鸣声的“呼吸动机”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 首先,它低沉,且很快。 然后它和常见曲子中的快速音符还不一样,那些音符往往是长线条的旋律,而在范宁此时的笔下,它被大量的休止符隔开。 它的运动是断裂的,各组分有时形态完整,有时形态破碎,在阴影之下游走扫荡,闪耀着锋锐气息的黑色光芒。 极端静止与极端运动的穿插结合,终于构造成了范宁此前所设想的,那种充满威慑和诘问意味的,势如破竹的,甚至有些狂暴的开场意境。 极具戏剧性,足以在开场击穿听众的灵魂。 “这首‘葬礼进行曲’的引子素材,或可将其称之为——”范宁眼眸中闪烁着金色的流光。 “诘问动机。” “哪怕引子结束,‘诘问动机’也不应消失。即使未来的第一主题被我呈示而出,它都应继续在低音区游走扫荡,形成疾风骤雨般的复调对位,因为它是贯穿葬礼进行曲的基调…每一位逝者在入葬前都该受到这种庄严的诘问,生而为何,生而如何,又有何种过往值得被铭记。” 在灵感的影响之下,整个房间的煤气灯光忽明忽暗,物件阴影摇曳,这是一种从“巨人”交响曲的净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