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_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镇国玉器之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镇国玉器之首 (第1/4页)

    独山在南河南阳的西北,是我国传统的玉材产地。

    独山玉和疆省的和田玉、辽省的岫玉、北湖的绿松石一起称为“华夏四大名玉”。

    “渎山大玉海”相传是元二年(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为犒赏三军而制。

    它由一整块黑质白章的巨型玉石凋刻而成,周身凋刻波涛汹涌的大海。

    在海涛之中,又有龙、猪、马、鹿、犀、螺等神异化动物游戏其间。

    整体略呈椭圆形,内里被挖空,可储酒30余石,大约相当于三千六百瓶一斤装的白酒。

    元朝灭亡后,元大都的宫殿大多被拆毁,放置大玉海的广寒殿,却被幸运地保留下来。

    明万历七年(1579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广寒殿失火,继而倒塌,“渎山大玉海”被紧急转运到了皇家的御用监。

    御用监是专门制作宫廷器玩的地方,清代时改为道观,名真武庙。

    道士们不知它的来历,将它作为腌菜缸使用了100多年。

    直到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真武庙重修时,道士们才发现石钵实为玉制。

    于是他们将菜掏出,清洗干净,在里面储水,并放入山石,置于观音大士前,以示南海普陀之意。

    乾隆年间,赐居在这一带的翰林院学者来庙里游玩,看到这一不凡的玉钵,认为绝非民间的器物。

    他们翻寻资料,反复考证,惊喜地发现这就是丢失数百年的元代广寒殿前的大玉海。

    于是报告给乾隆皇帝,通晓历史文物的乾隆喜出望外,于乾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