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清穿之种地日常 第125节 (第4/8页)
提下,粗粮却是能救命的啊,特别是像玉米和番薯等这些高产作物,特别是玉米,随着大清境内很多山区的开发,它的种植优势会得到发挥,甚至会成为贫困山区百姓们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和人们的基本口粮。 当然了,这些还都是后话。 安清也知晓想打破这沉淀了几千年的农业结构很难,毕竟说句直白些的话,现下还没到万不得已必须改变的情况,但若是真到了那个时候,百姓们怕是遭受了多少。 而且,她也不懂朝堂上的那些权衡,所以,她便用了对她而言最简单的法子,通过尝试着一年两熟的方式,把玉米推广开来。 等看到实实在在的粮食摆在面前,比说任何话都有说服力。 “五福晋,恕老臣直言,您这法子怕是行不通的。”方才说话的那农政司官员说道,“据老臣所知,前几年京郊附近有不少民间百姓尝试过两年三熟,或三年四熟,但效果都不甚理想。” 因着安清的身份,他这话说的还比较含蓄,效果何止是不理想啊,甚至还带来了不少问题呢。 对于这位官员反驳的话,安清也没着急去证明什么,而是问道:“那请问大人,您觉得不甚理想的原因有哪些呢?” 那农政司官员也如实地把问题都说了出来,基本和安清预料的差不多。 无非就是担心土地的肥力不够,农作物轮作带来的一些病虫害等问题,这些她自是知晓的,但这些对于她而言,并不是不可解决的。 安清笑了笑,回道:“大人所言极是,但咱们既然知道了问题所在,那为何还要固守成规,不想法子突破呢?” “土地肥力不行,那便想法子提升土地的肥力,出现农作物病虫害问题,就想法子解决,我这里之所以叫试验田,就是在不断地尝试试错中发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