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北宋大法官 第450节 (第3/5页)
直接采用张斐的教程,但是对于国子监之前的教学章程,他并未做出重大修改。 简单来说,他还是将律学馆算在国子监内。 但是王安石是直接颠覆国子监的制度,他立刻在算学馆,设立三舍法。 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 依一定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 以往国子监招生,都是官宦子弟凭借恩荫入读,举人、进士亦可入读,导致的现今国子监学生一共不足两百人。 但王安石规定可以招纳两千人。 这人从哪里来? 所以算学馆不但有前二者,同时还允许庶民经考试入读。 他没有改变之前荫生制度,但同时又开辟新的生源。 这也符合他一贯的政治理念,开源。 但这还不是关键,关键就在于,王安石表示合格者,将可直接进入制置二府条例司。 荫生通过国子监入朝为官,走得还是恩荫这条传统道路,甚至可以说,国子监就只是官宦子弟入朝为官的一个捷径,让他们不需要经过那残酷的科举。 那些纨绔在里面,十有八九是花天胡地,混混日子,反正他们也就是走个过场,这也导致国子监周边全都是烟花之地,风月场所,国子监腐败的也是一塌湖涂。 但王安石这么一变,问题就来了,一方面王安石允许庶民考试进入算学馆,在算学馆合格者,又可直接进入朝廷为官。 换而言之,庶民也可以避开了科举,直接通过学院入仕。 教育与仕途是直接搭上线。 这其实也蕴含着现代的教学理念。 这本就是王安石所期望的,他早就在思考这事,否则的话,他也不可能这一下就拿出整套章程来,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