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 (第16/32页)
湖就在祁连山脉南段,积石山南部。 在上古,禹的时代,为了治水,与开凿了积石山,让黄河改道、泄洪。 这段山海经,记载的就是当时的河道。 昆仑之虚八方皆有高山,具体我不介绍了,以后专门讲昆仑时再说。 所以积石山这段的意思便是:【黄河从昆仑东北方向的那座山流出,一路往北奔流了一段路,一直流到祁连山脉被阻隔,接着又往西南折返,折返时,流入了青海湖。然后青海湖水势上涨,冲击出一条河,也就是黄河流入青海湖又流入,继续往西,往北,直到祁连山脉大禹凿开的积石山。】 过了积石山以后,往哪流,我就不知道了,这里没写,其实也不重要。 总之,这一段,就是介绍黄河上游的一小段走向,顺带介绍了大禹开凿山路,疏通水道,篡改黄河。 以上,就是山海经对于大禹治水的一个片面记载。 山海经另一段文字,也佐证了这一点:“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这段说积石山东边有个先槛大逢山。黄河、济水都流过它,海北浸润着它。这间接证明,那里的‘海’正是青岛湖。 关于大禹治水,山海经还有吗?有。 《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 意思很简单,有座朽涂山,青水流到它这就没了。还有云雨山,山上有栾木。大禹攻过云雨山。 这个攻很有意思。 类似的记载还有。 《山海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