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我的文艺时代_第163章 带领《当代》走向更高的那个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3章 带领《当代》走向更高的那个人 (第4/7页)

 用在什么语境里呢?

    有作者拿着稿子到编辑部去投稿,编辑们带着老花眼镜看完,眉头紧蹙,语气中带着几分惋惜。

    “你这个,不是啊!”

    什么叫不是,只是不符合老一辈编辑的阅读习惯而已,直接连作品分类都给你改了。

    这一期《当代》上发表的作品中,如果按照“不是”的标准来评判的话,马原、于华的作品都在此列,而两人的作品风格恰好带着先锋味道。

    “文学创作刚从巨大的阴影当中解放出来不久,我们不希望它陷入另一个阴影。

    现在新一辈的作者朋友已经不满足于叙述形式的单一,开始追求叙述的多元和多种可能性。

    编辑部的同仁一致认为,我们应该正视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新变革、新要求、新方向。

    这一期的《当代》便是在这样的背影下诞生的……”

    眼下,林为民正伏在案上笔走龙蛇,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吹逼。

    《当代》1983年第一期上市近月,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的反响是巨大的,也因此得到了很多媒体的评论和关注。

    《文艺报》创办于建国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全国文协主办的报纸。

    历任主编无不是文化巨匠、文学大师和卓有建树的文艺理论家,可以说新中国的文艺风云均与《文艺报》有着密切关系。

    多位伟人都曾在生前对《文艺报》的工作做过重要指示。

    这次《当代》1983年第一期所引发的反响引起了《文艺报》的关注,特地向《当代》编辑部发来了约稿邀请,让编辑部谈谈关于这次第一期组稿的幕后故事。

    蒙伟宰和覃朝阳两位老同志顺手就将这件事交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