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1566开始_第400章 第二次的大礼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00章 第二次的大礼议 (第1/5页)

    须知,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王材这番见识的确十分了得,也是他五六年闲居苦闷憋出来的大招。

    大明朝有一个很大的变数,就是靖难之役,永乐帝的功过非常难于论定,无论内战当日,还是近二百年后的如今,谁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围绕着这个重大事件,朝野也随之分化,成为泾渭分明的两种人。一种是支持永乐的,一种是支持建文的。

    永乐帝驾崩后,庙号为太宗,以昭示其正统地位,但同时也轻轻遮蔽了当年大乱的因由。光从太宗这个庙号里,后人完全看不出靖难之役何以会发生?也完全不理解靖难之役有什么意义?

    但嘉靖登基以来,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大礼议之乱,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当年大乱的原因,那就是——

    太祖的立国之道,太特殊了!

    特殊就特殊在,两千年的儒臣完全无法接受!

    因而太祖尸骨未寒,建文帝就和儒臣就试图改变这套特殊的立国之道。而朱棣呢,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太祖立国之道的捍卫者。所以,永乐和姚广孝,将这场大乱命名为“靖难”。言下之意,建文帝和儒臣搞的那套东西,基本上就是一场灾难。

    但问题是,朱棣在靖难之后,也不敢完全遵照太祖遗训治国,不得不做了一些调整。假如他不调整的话,儒臣势必要跟他死磕。而朱棣又因为性格刚烈,对当年的儒臣怨毒极深,打击至惨,这才造成了无法弥补的裂痕。比如教坊司隶籍,就是专为建文遗臣而设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