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三章 吞云吐雾的大清朝 (第5/7页)
背影不见,沈敬丹这才对夫人道:“我这次在北地见了两个了不得的医生。他们告诉我,女孩子过早生育对身体有大害处。所以,我想让阿玉过了十七再许人家。” “十七?那不都成老姑娘了!” 沈敬丹不理会妻子的诧异,起身叫来贵生,吩咐道:“你去东大街马府上问一下,马家老爷在不在家。若是在的话,就说我明天去府上拜访。” “是,老爷。”贵生应了一声就出去了。 沈夫人奇怪的问道:“咦?你找马老爷做什么?” “有一桩好生意要跟他谈。” 沈敬丹说的这个马老爷,就是“街南书屋”的主人,扬州盐商马裕。话说马家最有名的,就是自家的那座藏书院,也叫“小玲珑山馆”。 乾隆三十七年,乾隆为了编撰《四库全书》,鉴于内府的藏书不够齐全,于是指示军机处,要求各省督抚、学政注意搜访典籍,先行编制目录呈报朝廷。待确定有价值的书目后,再行开单知取,汇送京师,藏于内廷,“以彰稽古右文之盛”。 谁知上谕下达后,民间反应寥寥。尤其是江浙一带诗书传家的人家,谁也不愿意把自己几代人搜集的藏书送给朝廷。说的好听是借,其实大家都明白,那就是rou包子打狗的事儿。 到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再次传谕各省督抚,以半年为限,迅速购访遗书,如再有因循搪塞,“惟该督抚是问”。这下各省督抚、学政知道皇帝要动真格的了,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征书运动在各地展开。 马裕家的父辈靠盐致富,不过却不像其他盐商喜欢建别墅、玩瘦马,而是酷爱收集藏书,结交文人。马家的藏书之富为时人称誉,高达1385种。 乾隆早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