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二百九十三章 丢失的那杆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三章 丢失的那杆枪 (第6/8页)

惊讶一下罢了。

    为什么只是“有些”呢?因为连发火铳对于这些人而言,实在不是什么新鲜武器。内务府的库房里就有,落了厚厚一层灰。

    在后世有种流言,说是康熙年间的戴梓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机枪,但是因为满清皇帝不识货,不懂得先进军事技术,才导致这种武器没有被大规模装备军队。如果满清可以重视戴梓发明的机枪,到了鸦片战争,早就把英国人打的落花流水了。

    可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所谓的戴梓连珠枪,其实与英国进贡给康熙的燧发20响琵琶鞘枪一模一样;戴梓不过是仿制而已。

    康熙不是傻子,这枪要是好用早就批量生产了。

    以十七到十八世纪的工业水平而言,琵琶鞘枪因为气密性太差,根本不实用,更不可能是什么机关枪。当时的加工精度无法保证批量生产,而且做工非常复杂。既然气密性极差,那么威力和射程肯定无法满足实战,否则英国人何必用褐贝斯呢?

    至于后来马嘎尔尼使团带来的所谓先进步枪,就连英国军队自己都不装备。原因很简单,人家送的是气枪,根本不能拿来打仗,打麻雀倒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早中期的满清虽然保守,但还没傻到连先进火器都不在乎的程度;毕竟乾隆时期打了那么多仗,军队的火力投射是一定要保证的。单就不加装刺刀的燧发枪而言,其实真不如火绳枪性能稳定威力大。

    批量大规模装备的武器一定要性能稳定、质优价廉,即便到了后世各国采购制式武器时都遵循这一原则。

    几个拜唐阿在得到和珅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