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宫廷悠游岁月 第36节 (第3/11页)
是不带皮,只用葡萄汁发酵的。所以才会是透明色的,而不是酒红色。 压榨出来的葡萄汁经过澄清,一些细小的果rou果皮碎片也都沉淀了下来,去除这些后才能将葡萄汁转移到素娥准备好的发酵木桶里。当时的发酵温度也很适宜,在合适的温度区间内偏低,用书上的话来说就是有利于产生更复杂、更令人愉悦的风味。 之后发酵进行了一个多月,素娥估计着差不多了才打开酒桶,将里面的酵母和酒渣排出——因为条件有限,素娥就没有再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了,也没有进行调配,直接就准备二次发酵。 二次发酵要在瓶中进行,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素娥把不准如今的瓶子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她记得最开始香槟发酵失败的一个原因就是压力太大,把香槟瓶给撑‘炸’了。 此时玻璃瓶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件了,小孩子常用‘琉璃小泡’养鱼,可见此物并不珍稀。还有诗云‘映光鱼隐见’,说的就是流行用玻璃瓶养鱼,用灯映照装饰,供人观赏,有点儿现代玻璃缸造景的意思了。 所以素娥要找人吹制一百多个玻璃瓶也不算什么,只要她给钱,就和六局平常做的活儿没什么不同。 关键是这些玻璃瓶的‘质量’,要知道华夏传统上多是铅钡玻璃,比欧洲的玻璃更脆弱不说了,‘铅’这种东西更是让素娥不得不考虑食品安全...因此,再考虑到此时制瓷业的先进,质量有保障,素娥最终决定用瓷瓶代替玻璃瓶。 不过就算换成瓷瓶,素娥也不确定瓷瓶能抗住压力。之前几次酿香槟酒虽然没有炸瓶,可每次都只酿一瓶两瓶的,而且最开始还都没酿成功,实在无法作为参考。 换到瓶中后,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