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少年意_第44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4章 (第1/3页)

    “仁”,正是儒家思想的基本道德规范,苏轼和张居正是儒家的尊崇者。

    如此评价扶苏,可见苏轼和张居正都是把扶苏当为信仰儒家的人来看待的。

    从儒家的忠孝两个角度看,扶苏的做法便完全可以理解。

    扶苏既是秦始皇之子,也是秦始皇之臣,即所谓“儿臣”,“父皇”令“儿臣”死,“儿臣”焉有怀疑圣旨真假的道理?

    其实,扶苏与秦始皇的矛盾,可以概括为儒家与法家的矛盾。

    秦自秦孝公以来,其政治文化体系中,已经将法家观念融入了骨髓。

    无论是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还是秦始皇,治国方式虽各有特点,却从未背离法家治国的根本。

    正因秦国一直坚持前代“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的治国理念,秦国才做到了号令统一,令出如山,拥有强大的凝聚力与执行力,在与列国争锋的过程中优势尽显。

    秦始皇一直延续商鞅变法后的政治体系,坚持以法家治国的政治理念,而扶苏却带有儒家倾向的思想。

    这就不得不谈谈“焚书坑儒”了。《史记》当中曾记载了一件事——公元前212年,侯生和卢生两位方土非但没有为秦始皇求取仙药,还私自逃跑,背后诽谤秦始皇。

    不完成皇帝交代的任务,竟然还诽谤当朝天子,欺君之罪、大不敬之罪并罚!

    于是秦始皇大怒,下令将460个方土、儒生坑杀。

    扶苏一看,当即劝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惟上察之。”

    面对这群胆敢忤逆天子、已经与“法”水火不容的方土儒生,扶苏竟然主张对他们网开一面。

    虽然扶苏有他的理由,但是,在不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