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七章:古代货币 (第2/4页)
纤、微漠,以及毫厘、丝毫、尘埃等。 两以下的十五个单位,均为十进制。 十丝为一毫,十忽为一丝,十沙为一纤,十尘为一沙等。 实银子用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没有固定面值,用时得用专门的秤(戥子)来称量。 “戥子”是一种相对精准的秤,最大单位是两,小到分或厘。 除了银子,也用来称贵重的药材、香料、颜料。 所以,往往达官贵人家才有戥子,甚至由乌木、象牙等制成。 也有分量固定的铸好的银锭,元朝曾铸过一种50两一锭的大银子,称为“元宝”,也就是“元朝的宝货”。 后来这个名称就沿用下来。元宝的形状是两头翘起的,为了便于缠在腰上,过去说“腰缠万贯”,就是这么来的。 也有小一些的银锭,二十五两的,十两的,还有再小的银锞子。 买小件物品则用散碎银子。银子比较软,用剪子剪了,拿戥子称着用。 银子的成色也不同,最好的银子称“纹银”,因为表面有皱纹的缘故。差的银子叫“低银”。 在正常商业普通交易过程中都用铜钱,小钱为半两大钱为五株120个钱为一贯,一般情况下都够用了。 大额商业贸易才会用银子。如果大额贸易用银子都会去钱庄银楼交易,并且会有专业钱客点验银两。 至于散碎银子如果在钱庄外用一般的点验都是用呀咬验成色用手掂验分量,另一方面银两的购买力在盛唐时是一两银的购买力为3500钱,宋朝为3000钱,明朝为2500钱左右。 很多古装戏中有些场景中在小饭馆中吃顿饭,就拿一锭银子付账的纯粹是瞎扯。 古代人一般用铜钱,如果消费很高的话,会使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