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梁兰_第一百九十三章 千金一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三章 千金一诺 (第3/6页)

文化中心400年。

    公元前602年,黄河大改道流经濮阳,给这里带来水利之便。

    这一时期人们用桔槔提水灌田,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皮革、竹木、冶铸等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兴旺,涌现出一批城镇。

    如临黄河的戚邑(濮阳0),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十分繁荣。

    仅前626年至前479年140多年间,春秋经传中关于戚的记载即28处,诸侯来卫国的14次会盟中,就有半数在戚举行。

    其他如咸(位于今濮阳市东南25公里)、铁丘(位于华龙区)、顿丘(今清丰县西南)、五鹿(今清丰县南)、澶渊(位于华龙区内),清丘(位于市中心东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绝,相当繁华。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思想的活跃,精神的解放,文化的发展,劳动人民于“桑间濮上”创造的诗歌“卫郑新声”,风靡华夏。

    先进的卫文化既培育了中国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也激励工奴于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业奴隶的革命斗争——百工起义。

    同时,帝丘位居黄河要津、中原腹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铁丘之战等都发生在濮阳一带。

    战国时期濮阳人就有政治家和军事家吴起、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吕不韦、外交家张仪等。

    战国后期,大国争霸,帝丘一带战争频繁,原为西周第一大国的卫国,春秋时已降为中等诸侯国,到战国时更加衰微,最后仅剩濮阳城(濮阳县西南)一弹丸之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