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_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不知所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不知所在 (第1/4页)

    就是因为陈介祺是神一般的存在,他留下的拓片,才会被世人广泛认同。

    既然拓片没问题,那么跟拓片不同的兮甲盘就有问题了。

    而兮甲盘由于早在南宋就入藏宫廷,因此,从宋之后的历代,就都有彷品出现。

    因此,如今我们判定西冷这件兮甲盘是否可靠到代,除了判别其自身的时代特征和工艺之外,一个最直接的左证,便是和陈介祺的铭文拓片相比对了。

    为什么说陈介祺留下的拓片保真,除了之前说的那些原因,还有就是因为兮甲盘到此的流传,十分有序,而且明了!

    这里还有其他左证,比如与陈介祺同时代的金石名家吴式芬(1796-1856)《攈古录金文》一书,则是最早收录兮甲盘铭文的着作。

    但吴式芬在释读全文后写:“未观其器,不知足有缺否……陈寿卿说三足并坐俱缺,即困学斋器也。”

    而吴式芬在他另一部《攈古录》中,则更为详细的记载道:“直隶清河道库藏器,齐鲁潍县陈氏得之都市,器高三寸五分,口径一尺三寸五分,下半缺。”

    吴式芬的《攈古录》初稿,作于咸丰三年(1853年)。

    因此,基本可以得出结论,陈介祺收藏兮甲盘的时间,大约就在道光末年到咸丰初年期间。

    陈介祺去世后,陈氏后人并没有能够守住其一生的收藏体系,一代传奇的毕生收藏散落各方,这件兮甲盘便从此不知所踪。

    但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近现代着名古文字学家容庚(1894-1983)在《商周彝器通考》中,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