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最具特色标准器 (第1/4页)
明代的龙泉窑瓷器,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寿、金玉满堂等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龙泉窑瓷器的器底十分有特点,而且各个朝代都不同。 比如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从造型上看,要掌握不同时代的典型器物,以及同一器物在不同时代的造型特点。 以鬲式炉为例,这种造型在宋代较为常见。 宋代炉一般较矮,轮廓鲜明,板沿口外伸,束腰,腹部突出,三足紧收,廓线起伏明显,整体造型优美细腻。 而明代的同类炉整体造型较呆板,廓线不够流畅。 从细部看,宋代炉器足底部较圆,而明代炉器足较平呈蹄形。 从胎体上看,宋代龙泉窑器物胎土颜色,为白中泛灰。 底足露胎处可以看到桔红色窑红,胎体适中。 较元、明时期的胎体,要轻薄得多。 明代龙泉瓷胎体厚重,胎色灰黄,底足露胎处显现赭褐色窑红。 从釉色上看,典型的宋代龙泉瓷釉层较厚。 釉色青翠,光泽柔和,釉层中有气泡,分布大且稀。 明代龙泉瓷釉层比较薄,玻璃化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