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古彩工艺巅峰 (第1/4页)
釉下彩,顾名思义,就是彩绘在釉层之下。 烧制时先用彩色颜料,在素坯上画出各种图案。 原理和釉相同,靠金属元素呈色。 之后罩上一层透明或颜色浅淡的釉料,最后入窑在1300度左右的高温中一次烧成。 釉下彩由于图案被覆盖在釉层下,釉下彩瓷器的表面平滑光亮、不易磨损、永不褪色。 但釉下彩的缺点也很明显,颜料跟坯体一起烧成,要能经得住高温、抵抗得了釉的溶解,能达到这个要求的品种很少,所以釉下彩的色彩种类比较少。 釉下彩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但当时只是用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并没有形成复杂的图案,称不上“绘”。 真正的彩绘瓷,要一直到唐代才出现。 唐代名窑沙长窑,是我国制瓷史上最早用绘画艺术装饰器瓷的窑口。 这座窑口的彩瓷,通常用褐、绿、红等颜色绘制图案,外罩一层淡淡的青釉,开创了釉下彩绘的先河。 这对之后的青花、釉下五彩等品种的诞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沙长窑是彩瓷的开端,但青釉却让彩绘的艳丽程度大打折扣,于是,随后又出现了绘制在白瓷上的青花瓷。 青花瓷以钴为颜料,最早诞生于唐代,元代时,由于景镇卵白釉的成功创烧,让元青花颜值大大提升,并迅速走向成熟。 而参照青花瓷的烧制工艺,把钴颜料替换为铜颜料就得到了釉里红。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同一时期,景镇的工匠们把青花和釉里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