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_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1/4页)

    青花散晕的不同,只要懂行,还是很容易辨别的。

    元代与明代早期,青花色料中会含有较多钙。

    这使反应层上钙长石晶体,发育得特别好。

    所以才会让反应层附近釉的高温粘度降低,流动性提高。

    因而有利于色料,从着色区向非着色区扩散,从而造成晕散现象。

    反之,明晚期与清代青花却没有。

    在青花的鉴定过程中,从青花的晕散与否,不仅能看出,不同的青花制作工艺与不同的青花色料,还可初步识别青花的大致年代。

    这东西陈文哲熟的不能再熟,所以稍微注意一下,就一掠而过。

    他还记得,此时做的不是元青花,而是黄釉瓷器。

    相比斗彩,成化的黄釉,肯定不如弘治。

    但是,弘治黄釉却也是继承自成化时期。

    所以,只要仿出了弘治经典黄釉瓷器,那么再仿制成化黄釉,就绝对没问题。

    当然,不管是哪一个朝代,只要是官窑器,都不是那么好仿制的。

    像是弘治官窑,它之所以出名,肯定是有其特点的。

    只不过,他们也算是一脉相传,自然也有其共同点。

    比如弘治朝瓷器在造型、纹饰风格与成化比较接近,素有“成弘”不分之说。

    而稍有变化的是,弘治的琢器器型种类比成化较为丰富。

    在弘治时期,出现兽耳瓶、葫芦瓶等新器。

    这些新器型造型敦厚,不及成化器精巧。

    像成化那样薄胎小件器物,已大为减少,工艺也不如成化讲究。

    但弘治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