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_第一千三百三十章史无前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三百三十章史无前例 (第1/4页)

    德化窑釉下青花瓷在明代就开始生产,到了清代已经成熟并趋于精美,在技术上和质料上完全体现了它的科学性能。

    釉下青花以氧化钴为主配成颜料在坯体上作画,外施无色透明釉,高温烧成。

    由于青花是画在釉下,色料本来很细,经过烧制以后,完全熔化在胎釉之间,显得光滑平润、晶莹透彻,色阶丰富,又不易受外界氧化、酸化影响,不致腐蚀脱落。

    所以青花瓷一进入国际市场,就受到普遍欢迎,青花瓷也成为当时对外贸易中一项重要的商品。

    在这种情况下,就促进了德化青花瓷的生产和飞跃。

    几乎所有的清代窑址都生产青花瓷,生产地区遍及全县。

    甚至最僻避的深山密林,没有村落的地方都可找到清代的窑址。

    其中以上涌、葛坑、汤头、浔中、龙浔、三班等乡镇最为密集。

    清代当时的德化窑,到底有多么繁盛?

    其他不说,只是窑口,就遍地都是。

    尤其是城关的宝美村、浔中村、高阳村、隆泰村和三班镇的泗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瓷业生产。

    那个时期,老人、妇女和儿童,把瓷业作为家庭副业,青壮年农忙务农、农闲务瓷。

    仅高阳村清代窑址就达23处,重重迭迭,遍布每个山头。

    据记载,清朝盛时德化瓷工,多至二万五千人。

    由此可见,当时德化青花瓷生产规模之大,产量之高,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可惜的是,德化青花窑场的生产方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