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_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扑朔迷离的瑰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扑朔迷离的瑰宝 (第1/4页)

    自明代,在岳麓山发现翻刻的“禹王碑”后,“禹王碑”的名声,便传遍了天下。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翻刻的“禹王碑”,是否真的就来自那早已损毁的,南岳衡山之岣嵝峰的“禹王碑”母石,已经没人能够证明。

    毕竟,原来的衡山--岣嵝峰母石上的字迹,早就消逝了,属于“死无对证”。

    不管真假,岳麓山上,何致翻刻的“禹王碑”,也还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毕竟,从“禹王碑”岩石右侧,两通隐约可辨的古刻,便可确定。

    这个翻刻,确实是刻自南宋嘉定年间。

    距今已经有八九百年,实属珍贵之古迹。

    再加上明代不少名士、文人,都对此“禹王碑”作诗、立说,或是释读,均很是推崇。

    所以,总体来说岳麓山上的“禹王碑”,自明代发现开始,依然是蜚声中国。

    其中,明代学者杨慎曾下了一番苦功,释读碑文。

    “承帝曰咨:“翼辅左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

    “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泰衡华岳,宗疏事裒,劳余神禋,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明朝时期,除了杨慎之外,还有沉镒、杨时桥、郎瑛等,也注释或释读过“禹王碑”。

    不过,都没杨慎的出名。

    杨慎的释读,翻译为白话文,便是:“奉天承运虞舜帝诏曰:‘禹,你是我的辅左良臣,似我的羽翼,治理天下洪水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