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1章 对粮食问题的初步估计 (第5/7页)
来给国家屯田用。 谁知这些地方官都不肯提供土地。 他不买田,就没办法屯田,不得已之下才只能买田。 但那些肥沃的,已经开发的好田,价格太高,靠朝廷提供的那点经费买不了多少。 所以买来的田多是最下等的贫瘠荒田 本来屯田是为了安插辽民,结果辽民又都不肯种田,他又只得雇佣佃农来种。 补贴上种子、耕牛,工食钱。 靠近水边的水田,还要另外雇人开河治闸。 在屯种地方还要建造相应的农房、仓场、行台、屯官的官署住宅。 屯田时还被地方官各种刁难 从地方上买来田地还有仓库,结果会地方官说成是投献,将相关人员杖责。 在经历两年屯田波折后,屯田的成本收益情况却还不错,只是屯田规模实在太小,所得有限。 董应举说在天启三年和天启四年这两年中,花费屯田的本钱是两万六千多两,得到的收益折银六万四千两。对应的实际粮食收获是每年三万数千石粮食 而这个收益是国家和佃农按照三七分成的比例分配之后的结果。 也就是国家获得收成的百分之三十,佃农获取收成的百分之七十。 这笔钱扣去成本后是三万八千两,每年一万九千两。 在缴纳赋税和差役杂项后,还有盈余用以养辽人,输送给朝廷。 而且越往后,屯田成本就会越降低,利润会越高。 如果按照董应举这个北方下等瘠田,三七分成的屯田收入,当成是粮食税收。 按照《明神宗实录》记载的万历三十年的耕地面积数是1226万4291顷 一顷是一百亩,也就是明代耕地面积有12亿2千6百多万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