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六百八十六章 盐井 (第1/6页)
通渭附近的青唐盐井每年都在万斤以上,每日都有数百斤盐产出。 章越曾视察青唐盐井,但见是大口浅井。 这样取盐手段很落后,开凿的手段非常笨拙,粗陋,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样的浅井没有解决固井的问题,是没办法取得地下较深的盐卤。 章越记得宋朝四川盐井一年一千六百余万斤,他们已经开始放弃了这样大口浅井的采取方式。 苏轼曾撰文一篇名为《蜀盐说》的文章,其中写到‘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用圆刀凿山如斗大,深者至数十丈则咸泉自上’。 也就是说庆历年间,川蜀发明了卓筒井。 这卓筒井顾名思义,就是井口只有竹筒那么大,却向下可以挖得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那么深,当时不仅仅是苏轼,连范镇也曾大力地称赞过此井。 章越坐镇熙州之后,得知青唐蕃部已拥有盐井者为贵,每次争战都围绕着盐井。章越当即从四川寻找盐工。 之后章越占了木征几个盐井,双方讨价还价后,章越最后给木征每个月五十贯以息事宁人。 其实章越看不上区区几口盐井,他真正要的却是这几口盐井附近的盐源。 然后章越便从川蜀请经验丰富的盐井工匠来青唐凿井。 井匠是位五六十岁的老翁,名叫徐阿大,他打了半辈子的井,如今被请至青唐来。 从四川汉中至陕西,要翻过秦岭,其中有不少道路,比如着名的子午谷道,后来因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