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科举路_农家子的科举路 第8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农家子的科举路 第84节 (第4/8页)

是举人而已,余大人可是连中三元太子太傅呢!县学教的肯定不如余老教得好!”

    “也不知道那何案首究竟怎么想的,难不成就因为县学学政大人亲自相邀, 便抛弃了自家老师?”

    “诶诶诶这话可不能乱说,何案首进入县学, 余老肯定是同意的啊,只是他为何同意呢,着实让人想不通。”

    他们想不通,何似飞则是明白的。

    老师让自己进入县学, 一是要他在文人圈中不断交流、打磨心性,不能与整个朝廷的主流文人圈脱节;二是君子六艺的学习;三则是老师年纪大了, 每日晨间接连不断的教授他三个时辰, 对一位古稀老人来说, 着实负担甚重。

    且他如今把该学的已经大致了解。接下来得依靠自己, 将‘纸上诗书’同‘现实’逐一对照着结合起来。

    此过程不可死读书读死书,须得亲自躬行——通过大量阅读与经史相较甚远的杂文书籍扩展眼界;通过与各年龄各阶级各行业之人不断交流,甚至切身体会他们的艰辛,对自己先前的固有认知进行推翻、思辨和重塑, 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广袤全面。

    最后,还得将自己多年来的感知和想法用朗朗上口的骈文表述出来。

    将上述每一点都做到极致, 才有可能在科举取士中拔得头筹。

    这也是许多寒门学子明明没拜过名师, 却经常可以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优异排名的原因。

    ——除了为了改变命运发奋苦读的决心外,他们天生能就知道农户一年种地多少, 赋税几何,如何养鸡,怎么喂牛……这方面的经义对他们而言并非只是单纯的文章,而是日常生活的延伸,所以他们将其看得更加透彻,再落笔写文章时,也愈发真情实感。

    半日课程结束后,沈勤益好不容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