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八门_第四百二十三回:拜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三回:拜匣 (第2/4页)


    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拜匣?注意,我这里可绝对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真的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所以没办法只能多说上两句。

    拜匣其实也叫做拜帖,而拜帖这种东西据我了解,送拜帖这个风俗源自于汉代,那个时候还不叫做“拜帖”,而是称之为“投名刺”,到了唐宋时就有人称它为“门状”,明清时谓之为“红单”,请灭亡后的民国时期大家伙儿这才俗称它为“拜帖”、“名帖”。

    那么拜帖是干什么用的哪?

    其实说白了,拜帖它就是替代主人去“拜访”的一种工具。

    关于这一点,资料当中明确有显示,清人赵翼在《陔馀丛考》卷三十“名帖”中说:“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

    到了清时,“拜帖”这种方式常常被人用作拜年。

    所以,在那个时候由于是贺年居多,人们送的“名帖”大多数都是用红纸书写成,故被称为“红单帖”。

    “红单帖”上面写上姓名送给亲朋好友,以示祝贺。派人送的,称“正帖”。把拜年帖子放在木匣子里送的,称为“拜匣”。

    注意,知识点来了,这个时候才出现了“拜匣”。

    而被接收人家则需要用纸袋以接帖,红纸上面要写着“接福”,这是一种仪式,当然也是一种祝福,由于人们自古就有对美好祝愿的重视,所以慢慢的接拜帖就成为我国民间过年的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