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六章 再接调令 (第4/5页)
,不得有子嗣后裔科举、入仕。 且其属上官,若在其挂印后不能将人抓回,也得跟着受罚。 无论保举入仕,还是科举入仕、从军入仕,一路保举诸人,也是尽皆受累。 且文官不得再为人保举作荐,武官三功不记。 处罚还是相当严格的,可不是话本轶闻里,那般潇洒。 唯一显得例外的就是爵位。 这东西轻易不会授予,也轻易不会褫夺,因为他不仅代表一个个体,更是一个阶层,很多事都有任性的资本。 公冶梓苡他爹那种,一是因为其已经没落式微,二是其家族属宁王一脉,终究只是个例。 除了这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大溱百姓行走各地,需要籍贯所在,开具路引,方能畅行。 郡内往来各县,县衙开具就可以。若是往来各府各郡,那得郡衙开具才行。 不然就只能走不寻常的路子了。 当官的也是一样。 有事外派或他地赴任,拿着公文,也能充当路引的作用,离任卸任,也都得有相关文书,才能畅行无阻。 要不就准备好经常在野外住的打算,或是看点子,能不能总遇上什么都不看,就敢收人入住的客栈了。 再有就是行商。 行商路引的规制更多,而且都是以年计量,长期可用的。 往往衡量大溱行商实力的,就是其路引。 可在一郡之地自由往来的,可在一府、数府之地自由往来的,乃至可在全国自由往来的,自然不能同等视之。 而宁郃要准备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件,就是一份长期的行商路引,来供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