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 (第14/32页)
就是包罗万象的意思。 《山经》内的记载,如此一山连着一山,我怀疑就是传说中夏朝的《连山经》。 还记得我说过的,三大易经吗? 夏朝有‘连山易’,商朝有‘归藏易’,周朝有‘周易’。 周易被儒家保管的很好,始终流传,归藏失传但也给我们现代考古挖掘出来了。 唯独《连山》始终不知所踪,也许,它并没有失传,《山海经》的‘山经’就是连山经。 当然,没有证据,听个乐就行了。 说了这么多,再结合【上古帝王的套路】、【灵照百里的智慧之光】解读的一些人设,我们现在可以来看山海经了。 《山海经》:“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这是海内西经描述昆仑之虚的一段,介绍了‘河水’从昆仑虚,东北方向的冈之岩发源。 在这段前后,还分别介绍了赤水、黑水、若水、洋水等水系。 那么‘河水’是什么水?我想懂历史的都知道,在先秦时期,我国只有一条水系配称为‘河’,那就是黄河。 没错,‘河’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意思,在上古它是个特指性的名词,是黄河独有的名字。 以前我解读夸父的时候也提过,我在翻译‘河、渭’不足时,说的就是黄河与渭水不够喝。 同样,‘江’也不是指别的,专门特指‘长江’。 河伯不是别的地方的水伯,而是黄河水伯。 我们现在文化中写什么河、什么河,在古代写作什么水、什么水。黄河叫河水,长江叫江水。 山海经这里写的非常奇怪,它写黄河发源于昆仑东北,往北边流,接着又西南入渤海,然后又出海外,往西又往北,经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