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3章 (第3/3页)
后来沈康时回来,两人互相都不说话,静悄悄地开始了冷战。 虽然两人没有选择开诚布公地谈论这个话题,但毫无疑问,他们的心里都明白,有什么事情正在悄然改变。 柳亦久不知道的是,由于他自己身上还没有洗清的学术污点,除了对他现有学术水平的质疑和连带沈氏受到的名誉危机,还有更大的舆论风暴在暗地里酝酿着。 他此前借助这出众的外形和言之有物的谈吐,在公共媒体上做科普效果不错,聚集了一小批粉丝。虽然没有非常广泛的大众知名度,但也算是行业名人。 柳亦久年少时确实是因为对历史文化有兴趣才选择了这个行业,但后续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后来发展自媒体也算是围魏救赵,带着他自己有些知名度以后才开始在学术圈里有一席之地。 实际上专业人士看来,那些科普内容不过是拾人牙慧,真正属于他自己的成果少得可怜。曾经大家并不点破,如今算是墙倒众人推了。 而学术不端的风波袭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那些妙语连珠的文稿真的出自他自己的手笔吗? 大家开始从蛛丝马迹中寻找捶死柳亦久的证据,真真假假的议论甚嚣尘上。早早就被他们扒出了曾经的代笔不说,更是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 柳亦久很年轻就出国读书,因为家庭变故的关系,他为了快点出去,少不了找了些关系、走了点捷径。 这些也被网友一一找出证据,开始扒他出国手续是否正规、申请学校资格是否满足。 他以前共事过的同学同事也出来吐槽,从学术能力进一步上升到人品问题,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铺天盖地的质疑声在互联网的角落里翻滚,论坛里“818柳亦久的真实背景”的高楼盖了几千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