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五十二章 黄宗羲授课(下) (第1/9页)
“外儒家,内法家,朝廷和地方在税收上的争夺,无法调和,这还是积重难返之症状。” “拿伪明举例子,北方的情况或许糟糕一些,但是大家不少都是江南的读书人,应该很清楚,其实江南并不穷困,甚至这些年工商业的兴起,江南这里其实很富裕。” “那些西洋人来到我们华夏,都会惊诧于我们华夏的繁荣,说我们是黄金之国,天朝上国。” “而且大家的家里,缴纳的税款其实并不少,为何朝廷却拿不出钱粮来镇压叛变,对抗异族呢?” 此时的黄宗羲,便如同一个优秀的医生一样,精准的指出了伪明的病症。 财政之患,从设计之初,就留下了病根,以至于明王朝绵延二百多年,已经深入骨髓。 而且这病症,不仅仅是伪明有,其实历朝历代都有,只是伪明的病症更厉害一些罢了。 “我早先在书中,未述及此症背后的治政根底,但在谈如何解症时,却还是述及三代之治,这就是在告诉大家,积重难返之病,这不止是君王和官员欲壑难填的问题。” 黄宗羲的总结很清晰,华夏财税难题,根本症结就在外儒内法上。 而具体的缘由,则是朝廷在感觉财政艰难之后,总是找地方下手,将地方以银钱组织起来的力役资源归并到正税里,所谓正税,自然就是朝廷的钱。 地方被进一步削弱后,不是州县治理凋乏,就是为维持地方政务能正常运转,继续向底层民众施压。感性主宰理智的文人自然更喜欢强调后者,很少注意到前者。 “修路造桥,治安捕盗,这不过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