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第55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56节 (第1/6页)

    原因很简单:小鬼子没钱更没资源。他们只能搞捷径,走质量取胜路线,希望借助伟大的武士道精神,实现一机顶十机的效果。

    但众所周知,二战时期的飞机消耗量很大,欧洲战场上随随便便就是上千架次出动,而小鬼子的航空军只培训了少量精英航空兵。

    而这种做法早在与苏军的诺门坎空战中就吃了大亏。开始几天小鬼子还能在空战中有来有回,想复刻当年日俄战争的丰功伟绩。

    不过他们很快就发现,苏军的飞机越打越多,甚至来了新型战斗机,迅速落入下风。

    就是说,想依靠质量(其实质量也没高多少)来战胜对方的数量优势,在大规模消耗战中完全不可行。再优秀的飞行员,一直参战也难逃被击落的命运,能活到战后都是侥幸。

    一战时德国空军的王牌“空中死神”红男爵便是典型例子,他完成了击落80架敌机的惊人战绩,依旧在1918年命丧空战。

    而日军的实力就那一点,拼没了就真的没了。

    一场战役,如果空军投入不够多,不会有实质效果。就像索姆河战役时的坦克,虽然战绩卓越,但问题是太少,无法影响大局。

    反正确实挺无奈的,如果可以保持稳定局势发展下去,到了31年,小日本真不敢放肆。

    冯如兴致勃勃地给秦国镛一行人展示了他正在制作的飞机。

    秦国镛惊叹道:“实在想不到,中国人真的可以自己造出如此复杂的先进机械!”

    冯如很谦虚:“只要按照正确方法,没什么难的。”

    秦国镛摸着机身,眼睛都要放出光,继续问道:“制造一架飞机需要多少钱?”

    李谕对这个更清楚,回道:“教练机相对便宜,最多八千银圆;要是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