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25节 (第1/7页)
由于史瓦西死得太早,没有来得及做更多研究。 而且史瓦西解刚提出来的时候,没有引起太多重视,对当时的人来说,真的有点难以理解,怎么会有一个密度无限大的奇点? 啥玩意?! 而且宇宙学或者天体物理学并没有发展到对应的层次。最少要知道电子简并压下的白矮星,以及中子简并压下的中子星之后,才能进而从理论上推测黑洞的存在。 这是一个挺长的过程,大概1939年,才由奥本海默盖棺定论(后续还要继续等待天文观测)。再之后就是霍金等人对黑洞的更深一层研究。 而目前连中子都没被发现,很难从形成机理上去讨论黑洞。 不过倒是可以针对黑洞的一些奇特性质进行讨论。 于是李谕写了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下黑洞解的一些有趣的性质预测。 比如那个很多人都知道的黑洞事件视界:只要物质进入事件视界以内,就别想出来了,只能被吸到奇点。 还有就是,事件视界以内时空坐标是互换的,事件视界其实是个等时面。在常规意义上,一个圆形,从边到圆心,是个空间下的半径;但对于黑洞来说,从事件视界到奇点,却是个时间坐标。 这个性质仔细琢磨琢磨蛮有意思,也很重要。 奇点成了时间的终点,而时间是不能回溯的,只能向前(向前的速度可以变化),因此物质进入事件视界只能奔向奇点。 假如你开着飞船掉进黑洞,不管向哪个方向加大引擎马力,只会让你更快地掉到奇点,因为那是时间的流向。 这就导致事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