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 222 章 煤和炭 (第3/7页)
熬十年,才能调往中枢,届时皇帝未必还记得他这个榜眼。 可谢玄英铁板钉钉回京的人,将来能为他说句话,抵过黄金万两。 因此,谢玄英问他能不能收集些农作物,他就送了好些来,还写了整整好几张注意事项。 然而很可惜,在沿海地区秋冬也能种植的土豆番薯,在大同只能等到明春。 珍贵的种子们,被小心藏进地窖,以待来年。 接下来,得先为冬天做准备。 东花厅有炕,但平时不睡,只是用来坐,冬天却不能再睡床,所以,趁着现在天气好,得清扫重整。 炭也需要提前购买储存。 趁此机会,程丹若了解了一下山西的煤炭情况。 时人是怎么理解煤炭的呢? 虽然李时珍还未写出《本草纲目》,但或许,他的手札中已经有了如下记载: “石炭即乌金石,上古以书字,谓之石墨,今俗呼为煤炭,煤墨音相近也。” 因此,此时的煤炭就已经有了后世熟悉的称谓。 并且也做了细分,把大块的坚硬的称为“炭”,细碎如沙的称为“煤”,一般来说,更好用的是炭。 炭分很多种,最好的叫煨炭,无烟而耐烧,埋在炉子里日夜不息。 程丹若专程叫了负责采购的陪房媳妇——虽然与晏家赠予的陪房并不亲近,但该给的好处与器重,她从来不曾少过。 她说,自家买的炭就是煨炭,又道:“肥炭有烟,煤末不耐烧,哪里敢给夫人用呢。” 程丹若想了想,却让他们买些煤来:“我小时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