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_第三百一十九章 玩的可真特么大(上)(9.4K)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九章 玩的可真特么大(上)(9.4K) (第9/14页)

   如此一来。

    光束2和光束1到达观测屏的光程差就是:

    c(d/(c-v) d/(c v)-2d/√(c2-v2))。

    有光程差,它们就一定会产生干涉条纹。

    接着只要让实验仪器整体旋转90度,则光束1和光束2到达观测屏的时间互换,使得已经形成的干涉条纹产生移动。

    这个改变的量也很好计算,高中物理就学过,是△l=2dv2/c2。

    如此一来。

    移动条纹数就是△l/λ。

    迈克尔逊当时设计的干涉仪光臂长度为12米,最终理论上应该移动的条纹是0.37。

    至于结果嘛......

    这样说吧。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以太的存在,迈克尔逊和莫雷也是坚定的以太论支持者。

    而这个实验在物理史上呢,又被称作小泊松实验.......

    看到泊松二字,想必大家也都猜到了最终结果。

    没错。

    条纹别说0.37了,它压根动都没动。

    本该证明以太的实验,反倒把以太给反杀了。

    所以这个实验是物理史上的重大节点之一,也是后世那些否定相对论的民科口中必提的另一个实验:

    不过比起充作民科‘理论支点’的斐索流水实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在民科口中往往充当的是丑角。

    标准术语一般是这样的: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之所以0结果,是因为这个实验完全是错误的,它没有任何意义......】。

    这种待遇有些像三国里的骷髅王袁术,基本上提到此人便离不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