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二章 掀他个天翻地覆!!(8.8K) (第6/13页)
科摆的那位大佬,他想了想,就把齿轮改成了旋转镜。 同时在流程上又进行了部分优化,将精度锁定到了28.9万公里。 等到了迈克尔逊时期,他便又换成了八面镜,使得精度再一次得到了提高。 徐云在图书馆查资料的时候曾经发现。.ZWwx.ORG 副本中由于世界线变动的缘故,给阿曼德·斐索启发的阿拉果并未提出测光的思路,他在大学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了波动说的怀抱。 自然而然的。 阿曼德·斐索也就没有在一年前完成自己的齿轮测光实验。 齿轮测光都尚且没有,就更别说傅科了: 傅科比斐索大概晚一年半完成了旋转镜测光,傅科的灵感正是源自斐索的论文。 所以在图书馆的时候,徐云就已经做好了预案,准备将光速测量作为一个切入点。 只是没想到,这个机会会来的如此之快。 当然了。 或许有同学会问: 不对啊。 迈克尔逊的精度不是更高吗,为什么不用八面镜呢? 原因很简单,说到底就两个字: 场地。 你别看斐索测光的步骤好像很简单,示意图上的距离似乎很短。 实际上由于光速实在太快,齿轮根本挡不住光线,斐索的实验一开始是失败的。 他只能不断延长实验距离和齿数,以及提高齿轮的转速,希望能挡住反射回来的光线。 后世网上能找到斐索测光的图示,看起来距离好像很短,但实cao中的光路达到了8633米。 至于八面镜嘛...... 不好意思。 22英里,多来两个都能去伦敦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