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时代_第四百三十二章 戛纳随想(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二章 戛纳随想(3) (第1/7页)

    他们有一项电影扶持法案,就是从每张电影票(5-6欧元)中提取约11%的特别附加税,用于扶持本土作品。

    而随着电视业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原本单一的税源已经扩展至DVD销售、网络视频点播、电视台放映等等。

    这一大笔款项,由隶属于文化部的国家电影中心(简称CNC)负责掌管和运行,主要的途径有两种:自动性资助和选择性资助。

    前者,是将片方在电影放映时所缴纳的税款,按照一定比例划入由CNC为其设立的个人账户。当片方在拍摄下一部作品或偿还债务时,就可以直接申请使用。当然,这有个时间限制,5年内不使用,视为自动放弃。

    后者,类似于银行贷款。CNC每年在全国接受几百个候选剧本,再从中挑出几十个,给予不超过50%的资金支持。如果影片可以盈利,片方需将资金还给CNC,如果票房失败,则不必还钱。

    这两种途径的针对群体非常明确,前者支持商业片,后者支持处女作和艺术电影。更重要的是,它激励电影人的多样化创作和坚守品质,争取更多的票房,为今后发展积蓄资金,由此产生滚雪球效应。

    制作、发行和放映,这是三个环节的自身造血过程。

    此项制度,自然利于本土电影发展,却被好莱坞深恶痛绝。因为他们的附加税也包括外国片,但税款不返还,而是直接纳入基金账户。

    就像《泰坦尼克号》,当年在法国缴税1200万欧元,至少够拍5部本土电影。

    再说回国内,那个地球人都知道,偏偏官方死不承认的国产片保护月,被大批量的观众吐槽。乃至冷嘲热讽。

    可其实,抵御好莱坞全球化是每个国家都在做的事情,只是人家做的很有智慧,且真正有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