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_第一百六十三节 鳖子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三节 鳖子门 (第1/5页)

    海天号在高雄待了三天,没有遇到期望中的土着带路党,李子平因为时间有限,没有再多逗留,拔锚起航继续北上。

    经过一天的航行,当晚夜泊台湾本岛以北68海里处的福建海坛岛。海坛岛是中国第五大岛屿,南北最长约27公里,东西最长约18公里,面积309平方公里。

    根据大图书馆提供的资料,海坛岛从宋代开始就有了开发,而且更让人意外的是宋代在这里设置过牧监,专门放牧马匹。可见此地的水土气候适宜马匹生活繁衍。

    海坛岛在明代已经有四五万的人口,就规模来说,比他们经过的南澳岛还要大。海天号在这里花了二天时间进行考察,和在南澳岛一样,他们一登陆,岛上军民就戒备森严,但是无人试图驱逐或者消灭他们。任他们在岛上游荡。

    海天号在六月二日进入了杭州湾。在海宁附近下船锚。第二天天一亮,李子平就指挥海天号靠近鳖子门,准备进入钱塘江。按照计划。海军要求海天号勘探出钱塘江中的航道,以备需要时候海军舰船直接驶入钱塘江。

    钱塘江入海口江道主槽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变迁。最大变迁正发生在明、清之际的“三门变迁”。

    历史上在南岸萧山龛山与北岸海宁之间,先后有三条入海通道,称之为“三门”:龛山与赭山之间江道宽约6.2公里,称南大门。两山对峙如门,古称海门。龛山之旁有一小山,形如鳖,又置海门之中,所以又称为鳖子门。赭山与河庄山之间江道宽约1.7公里,称中小门;河庄山与北岸海宁海塘之间江道宽约10.5公里,称北大门。江道主槽变迁经历先走南大门,二走中小门,三迁北大门3个时期。海天号来到这里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