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_第一百二十二节 袁子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二节 袁子光 (第2/5页)

数大约有五六千匹,呢绒主要是青色、黑色和红色的。当时收买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伏波军和外派人员前往北方地区做秋冬服装用。

    剔除里面过于单薄的高级细呢绒,余下的粗呢是做军大衣和毯子的好材料。洪璜楠知道,相比之容易受潮的棉袄,呢大衣有相当的防水性。在沿海那样湿度很大的地区活动,呢服装比棉袄要合适的多。海军一直穿呢子短大衣,并非仅仅是出于“洋气”的考虑。

    洪璜楠组织联勤前指班子给企划院写了一个备忘录,要求拨出足够的材料制作发动机行动的所需要的冬装。

    用呢子为伏波军海陆军制作军大衣和冬装制服。在1631年冬季前至少要准备4500套呢子冬装。另外还要为伏波军准备具备保暖功能的军靴--最好具备一定的防水功能。

    从减少成本,节约材料的考虑,海陆军呢大衣均按照短大衣的款式制作,作为配套供应呢子或者棉质军帽,另外再供应保暖手套和袜子。

    按照旧时空的标准,军人的保暖手段和袜子一般用羊毛制造,取其轻便保暖防水。但是临高没有羊毛,当然也没有毛线。洪璜楠退而求其次:用临高目前广泛在工厂中使用的劳保棉纱手套代替。至于保暖袜,也采用类似的做法:用粗棉纱编制成线袜。

    这样的装备在济州岛不成问题,洪璜楠不知道小冰河期的山东到底冷道什么地步。这些手脚保温措施在零度以上还能凑合,如果气温低到零下五六度的时候,就有点顶不住了。

    棉袄是供应难民的,洪璜楠在备忘录中写道:尺寸不妨大一些--不仅可以穿着,还可以当被子用。棉袄要尽量结实――特别是面料。这样在南送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