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5章 江南大局隐忧 (第4/4页)
次着急下来,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 回到驿馆, 朱墨又把系统拿出来看,到了深夜,总算摸出来了一点路数—— 这大明的产业化,是主动的、超前的,所以无经验可参,看来只能自己摸索,而摸索的根本原则,应该是公正。 关于农户和土地,太祖建制留下来了两大块,一块是皇庄和局所体系,这里面呢,什么工种都有,农田呢,又都是皇庄的,而皇庄的农户,除了种皇家的地,也还有自己的地,所以日子过得比一般百姓好一点。 另一边,就是普通百姓,他们当初计口授田,得到了自己的份地,只要不是特殊户籍,也都可以干点别的行当。 但弘治朝以后,皇庄土地突然暴增,不仅是皇帝和太子,藩王也开始搞起来,这些都还是少的,多的是投献户,而投献户又是批量的,是那些缙绅带着千百亩的土地投献,从而避税。这些都是假皇田。 正如张居正所言,织造局没有被新模式冲击,是因为织工本身就是皇庄-局所系统的人,他们没有动机,也没有胆子自己出来干;且织造局是皇家的,从来不拖欠工钱,工钱又比私人作坊高了不少,所以这波稳定下来了。 旧的私人作坊呢,走的是很经典的产业化模式。也就是“圈地”模式,简单说就是既占地、又要人。这个过程自然是充满了血腥味。严世蕃毁堤淹田还不是最离谱的。 朱墨自然不会选择后者,从系统给出的数据看,大明有可能走出一种自主的产业化模式,因为贸易话语权在手,技术优势也在手,根本没必要搞得很恐怖,完全可以有管控的进行。应无物的大明:从1566开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