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西南地区的变化 (第1/4页)
自崇祯十七年,朱谊汐在成都大破张献忠,收复四川后,对于苟延残喘的所谓的大西政权并不理会。 世人皆以为,张献忠等西贼,将会渐渐的消失。 谁知,在建昌安定后,孙可望突然拿下云南,立马震惊了天下。 不过张献忠戎马半生,早就疾病缠身,在建昌的草台班子唱了不到三年戏,于弘光二年就西去了。 他死后,艾维奇、刘文秀二人,则推举其长子,年仅六岁的张憬为大西皇帝,继续维持小朝廷的体面。 军户、汉民、少民,外加西军,这四股力量,组成了大西朝廷。 为了压服那些土族,即彝族,军队长期维持在两万左右,属于兵农结合。 而治下之民不过五十万左右,在依靠那些剥削来的贡品,勉强维持体面。 不过,张献忠的到来,给凉山,这片被遗忘之地,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奴隶性农庄)和手工业(建城、建房等)。 而更为重要的是,西军的封建制度(郡县制),更是打破了当地彝族(自称诺苏人)奴隶制度社会。 部落与土司开始解体,半奴隶半封建的制度开始成形,虽然是以西军剥削为主,但却是一场极为重要的社会变革。 甚至,在建昌城内外,由于张献忠喜欢读书人的缘故,兴建了大小十余座学堂。 在内陆横冲直闯,杀人无数的西军,开始无意识地引领本地文化的发展。 西军九成是单身狗,不得不与彝人联姻结合,在当地扎根发展,带来了汉人的语言、习俗等。 种种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