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零三七章 记吃不记打(求月票) (第1/4页)
方不为一直想不通,都已经上了三五八回当了,为什么委员长还不死心? 淞沪会战时,既便脑子都快打出来了,但委员长依然没有绝了让国际力量干预的想法。 先是找英美。 英美两国,特别是美国人觉得,过早干涉中日之战,肯定会提前得罪日本人,这与美国的根本利益不符。 所以不但没有答应调停,反而埋怨国民政府擅起争端。 委员长又转过头来找苏联。 苏联倒是答应出兵东北,侧面牵制日军。 但直到南京沦陷,委员长也没有等到苏联援兵的影子。 最后只能找老牌盟友德国。 奉元首阿道夫之命,大使陶德曼斡旋于中日政府之间,谋求停战与和平。 一想到这里,方不为就想冷笑。 若不是太过相信德国人,淞沪会战至少少死十万士兵。 林尉虽然没说谈判为什么失败了,但方不为却知道一些。 日本答应停战,但前提要求是:以蒋委员长为首的国民政府,必须无条件向日本政府投降。 委员长底限再低,也没办法答应这一条。 纵观中华几千年,不战而降的亡国之君有几个? 这也算是绝了委员长不多的一丝念想。 当然,这还不算最后一丝。 两年后,王兆名发布艳电,日本扶持汪伪政府时,那才算是绝了委员长谋求向日本妥胁的最后一希望。 之后,到了珍珠港事件前夕,日本与国民政府也有过一段短暂的对峙非战时期,但那不算妥胁,而是委员长看到越是抗日,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