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高不成低不就 (第1/6页)
战舰大型化,可以说是海军发展的必然趋势。 更大的排水量,意味着更大的甲板面积、更大的内部空间、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与更广的作战应用范围。 在“北京”级的时代,巡洋舰的排水量超过了一万二千吨,因此同时代的驱逐舰,满载排水量都在一万吨以上。随着“台湾”级的满载排水量超过两万吨,驱逐舰的排水量自然是水涨船高。 问题是,随着排水量增长的,还有建造费用。 “昆仑山”号的建造费用是二千六百亿元,“台湾”号的建造费用是一千四百亿元,而海军除了航母、巡洋舰之外,还得建造专门执行反潜任务的远洋护卫舰,以及更加重要的核潜艇。结果就是,能够用来建造多用途驱逐舰的费用寥寥无几,让海军不得不放弃一些好高骛远的想法。 事实上,在海军中,多用途驱逐舰的地位非常尴尬。 在“台湾”级巡洋舰项目启动之后,多用途驱逐舰就成为鸡肋。毕竟在对地打击与舰队防空方面,驱逐舰远远比不上巡洋舰。如果需要增强这两种作战能力,海军的理想选择是增加“台湾”级的建造数量,因为通过大规模建造,能够有效降低建造费用,还能减轻后勤保障负担。在反潜方面,驱逐舰的作战效率比不上护卫舰与攻击核潜艇,因此海军更情愿建造更多的护卫舰与核潜艇。 只是,海军没有放弃多用途驱逐舰。 原因很简单:“台湾”级的建造费用过于高昂。 按照二零二九年提交的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