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前哨 (第1/6页)
在中美共同出面斡旋下,印巴两国坐到了谈判桌旁。 三月二十七日,双方签署了第一份与锡亚琴冰川矿产资源有关的协议,除了规定在未来五年之内不进行工业开采之外,还组建了一支由两国地质学家、以及中美日俄四国地质专家组成的联合勘探队,对矿脉的分布情况进行全面勘探,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所属权的相关谈判。 虽然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但是爆发冲突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要想搞清楚矿脉的具体分布情况,至少需要两年。两年之后,印巴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将发生转变。 为了防止印度在获得优势之后进行军事冒险,就得适当增强巴基斯坦的军力。 四月四日,由黄峙博率领的军事访问团到达伊斯兰堡。 作为主要随行成员,牧浩洋将负责海军军备建设谈判,即在不过分增加军备负担的情况下,增强巴基斯坦海军的作战能力。 五天后,黄峙博与卡拉瓦签署了两份军事合作协议。 一份对外公开,一份密而不宣。 公开协议中,包括了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完善军事指挥与情报系统,进行更为广泛的军事合作,比如在情报领域建立互助沟通机制。最关键的部分,则是巴基斯坦在中国的帮助下提高军队的作战效率。 如此一来,就得对巴基斯坦军事结构进行调整。 按照黄峙博做出的承诺,在今后五年之内,中国将竭力帮助巴基斯坦建设一支具备现代化作战能力的军事力量。 这不仅仅是空泛的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