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五章 国家意志 (第1/5页)
早在二零四四年,印度一意孤行的扩充军备,且在领土纠纷上拒绝与中国谈判,中印战争就不再是悬念。特别是在杜小蕾访问印度之后,中国用武力手段解决领土纠纷已是时间上的问题。 到了二零四五年,中印矛盾迅速发展到不可调和的阶段。 杜小蕾再次访问印度未果之后,迅速出访欧洲八国,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在为武力解决领土纠纷做外交准备。 发展到这一步,只剩下两个问题:一是战争在什么时候爆发,二是谁打第一枪。 对中国来说,这是问题,对印度来说,这也是问题。 站在印度的立场上,不开战,或者说尽量推迟战争爆发的时间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印度当局非常清楚,即便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也不是中国的对手,区别只是以何种方式战败,以及承受多大的战争损失。只有尽可能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尽可能的争取时间,等到印度变得足够强大,才有希望遏制战争,也才有希望与中国形成战略平衡,使中国放弃用武力手段解决领土纠纷的想法。 只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印度的基本政策不由印度决定。 当时,在中美印三角关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美国,而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国。 原因很简单,美国的对印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印关系,也就决定了印度的基本政策。 在全球自然灾害期间,中印关系有所缓和,在某些问题上取得了重大共识。 可以说,在这几年里,正是来自中国的投资,使印度经济得已正常发展,也正是来自中国的援助,帮助印度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正是中国的无私援助,使数亿印度人能够幸免于难。 只是,作为两个相邻的、而且存在领土纠纷的国家,很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