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双输 (第1/6页)
傅秀波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四年,变化最大的不是军队,而是国内社会秩序,特别是经济秩序。 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改革,特别是经济改革遇到了瓶颈。 虽然没有任何人承认,特别是高层当权者,但是包括傅秀波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领导人早就意识到,中国在经济改革上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权力的高度垄断,导致行业的高度垄断。 除掉政治层面上的问题,仅从经济角度出发,问题就是国营企业垄断了几乎所有利润丰厚的行业,导致国家的一些基本政策,特别是对企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的金融政策偏向国营企业,使得数量众多、提供了全社会百分之七十就业岗位的私营企业经营困难,丧失了经济活力。 这个问题,在二零一一年前后表现得最为突出。 当时,一些地区的大部分私营企业家不再从事实业,而是把钱拿去搞风险投资,甚至移民海外。 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继续恶化,中国离完蛋也就不远了。 要知道,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大国,在世界上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实业做基础。也许,对瑞士、新加坡这些小国来说,搞金融业也能发家致富,对沙特、阿联酋这些资源丰富的国家来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也不是问题,对希腊、泰国这些人文与自然风景优美的国家来说,靠旅游业也能过得很滋润,可是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做实业才是唯一的出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