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9章 校场决斗的意义 (第1/4页)
1912年中旬的北平,秦石璜来到北平的消息已经陆陆续续的传了出去了。 在居仁堂的两人的现身或许是一个原因。 不过即将进行的校场演练,也即是北洋和川军的对抗,这个消息却是传播的更加的广泛。而“川军将领和都督来到北京”似乎只是前者的附属品。 迄今为止,在整个中国战场上北洋军唯一尝到了“失败的滋味”的时候,那就是北洋军和川军交手的时候。 而且所有人都武昌战役的失败认为是北洋军的完败。 纵观全局,在北洋军的近一年的战斗当中,无论是先期的镇压武昌,还是后来的夺下武昌,甚至是更后面的突袭大同,占领徐州,这些种种的势如破竹的胜利都是预示着北洋军是国内最能打,最为强大的军队之一。 但是,直到襄阳战役,以及武昌包围战这一系列的大失败,北洋军才意识到了原来国内还有跟他们类似,甚至是更强的部队。 从事实上,不得不说,虽然这两次战役的成功很大程度的依赖的是川军先进的武器装备。 比如攻破襄阳的四百mm巨炮,以及百门榴弹炮的炮兵部队,以及持续不断的弹药供应等等。 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那就是川军在和北洋军的对战当中,北洋军的也是大大落后的。不过对于这后一点,北洋的很多的将领都是不会承认的。 因为国内近代的第一所陆军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可是北洋将领的母校。 至于地方的武备学校的人员,在这些正规科班出身的北洋武备学堂将领的眼中,地方武备学堂出来的人无疑是一种小卡拉米,是一种残次品。 因此,在北洋军内部,对于刘湘这类的人物,他们普遍的认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