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疆臣。_第十六章 初临京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章 初临京城 (第15/17页)

据,便能有人响应。若再幸运些,考场之上,遇上王中堂这般通达的主考,想取录进士,就方便多了。只是不知二位意下如何?渊如精通《尚书》,我自不担心。伯元所长,却是哪一经?”

    阮元却未想过这个问题,道:“学生平日于经部,难言所长,只是《礼记》略通些,要说另立新说,可是绝对不敢的。”他也知道邵晋涵所言,主要是在帮助他而非孙星衍。可他这年也不过二十四岁,自成一家言论之事,之前想都没有想过。

    邵晋涵也知道经术繁复,本非一日之功。道:“那我这番话,伯元且记住,若是以后有此志向,再做准备,其实不迟。”说着说着,想着毕竟今日集会,乃是来探讨学术的。也就说回正题,准备了几段《旧五代史》中后梁后唐、后唐后晋易代之事,一一加以详述。

    随后几日,江彩身体渐复,阮元才安下心,认真准备起应试的四书文来。可这个时候,距离会试头场,就只剩下一个半月了。

    科举考试自宋代起,就有了糊名、誊录的规则,考官在选取考生时,是认不出考生的。也正因如此,科举在历代官员选举的方式中,也最为公平。

    眼看乾隆五十二年的会试,不过九天时间,就已经结束。至于发榜,也只是半月之后的事。这一日礼部门前,已然张榜。一时来观榜的,有数百人之多。可这一届取录贡士,不过一百三十七人,大多数举人即便把这篇金榜从头看到尾,又从尾看到头,也看不到自己名字。只好满怀遗憾,垂头丧气的离去了。

    金榜上也没有阮元这个名字。

    尽管阮元出场时,就大抵知道自己发挥如何,可毕竟是第一次前来会试,也不甘心,故而这日发榜,也过来看了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