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五百零二章 权臣自愿成和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零二章 权臣自愿成和议 (第2/8页)



    许多外行人以为炮兵开炮就是不停的装弹开火,然后对方阵地就是一片火海,步兵再一不要命的冲锋就能胜利。

    但是搞了这么多年的炮兵,尤其是经过了“乌索利耶会战”后,赵新终于意识到“炮兵洗地”的背后是有一套严谨的计算公式的,不是专业人士根本不明白。每一种、每一件武器的一举一动都要在数据和概率的量化统计之下才行,而这些数据都是北海军一次次试出来的。

    再说一次,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炮兵,那些动不动就说用大炮洗地的穿越者基本上都是骗子,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懂千军万马的战场意味着什么。

    一般在计算炮兵的射击能力时,通常是以弹药基数为准。以北海军装备最多的D30-122来说,一个装备了十八门炮的炮兵营的弹药基数是多少呢?答案是1404发,平均每门炮78发。

    五十万发炮弹,对应到三百门122毫米榴弹炮上,就是21个基数多一点。看上去好像很多,其实真的不多。

    一枚122普通榴弹的杀伤面积是0.0067公顷,炮兵在开火的头一分钟内最多可发射六发,但是这只是头一分钟。

    根据北海军的炮兵参谋在“乌索利耶会战”中的统计,当持续射击到三分钟时,平均每门炮的发射总数是16发,均每分钟是5.3发;十五分钟是55发,平均每分钟3.6发;当射击持续到三十分钟时,则视装药情况,累计发射炮弹是75~90发,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降到了2~3发。

    看出来了没有?这是一个射速不断下降的过程。

    分八?那只是某次绝境下疯狂的求生欲才创造出的结果,只要是人工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