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四百八十二章 英国人的盘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八十二章 英国人的盘算 (第3/7页)

八世纪末一英镑大概合7.8两白银,即便是按成本价,每支步枪也得十六两白银。

    开什么玩笑!满清武备院和工部制造的“赞巴拉大鸟枪”每杆成本也才七两多一点。

    雍正时期,因为“和通泊之战”的失利,满清为获取技术优势,在西安和京师分别打造“赞巴拉克”火枪。在西安生产的是“赞巴拉克”,这是一种鹰铳与火绳枪之间的大型火绳枪。在京师打造的除了“赞巴拉克大鸟枪”外,还有一种叫赞巴拉特鸟枪。

    从重量上来说,一支褐贝斯是4.5公斤,而一支“赞巴拉大鸟枪”就算沉点儿,不过才7.8公斤,而且射击时为了稳定,要么用枪叉,要么就有马鞍形木架。

    从武器的效能上来说,在英国人发现黑火药的最佳配比前,燧发枪的最佳射击距离就是一百码,即91.44米,哑火率是17%左右。

    根据另一时空在1811年使用新大陆版“褐贝丝”的射击测试来看,无风条件下距离91.44米(100码)的上靶率为53%,距离182.88米(200码)的上靶率为30%,到距离274.32米时(300码)的上靶率仅为有23%。

    而“赞巴拉大鸟枪”的射击时平击二百步有准头,要是按五尺一步来算,已经达到了三百多米。当然了,在满清的武备编制里,这玩意叫“回炮”,已经不算枪了。至于赞巴拉特鸟枪么,有效射击距离也就是一百米以内,跟燧发枪其实差不多。

    清缅战争里,双方前后四次交战,清军虽然有很多高级将领中枪身亡,但战后清军却没有仿制燧发枪,原因是他们认为燧发枪精度太差。在傅恒给乾隆的奏折中就提到,“惟自来火枪,发虽便捷,而中的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