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五三章 落款 (第2/7页)
金陵大学的学生确实挺识大体的,第一轮不但问的问题很普通,而且台上的每个作家都兼顾到了,并没有出现集中问某个作家的情况。 到了第二轮,问题开始深入。 “余桦老师,我是物理系的连晓,我们都知道,您的作品基本上都充满了苦难,不论是《活着》还是《许三观卖血记》,有人批评说,您总是为了苦难而苦难,这一点您本人有什么看法?” 余桦接过话筒,笑了笑:“其实,我觉得我自己写得还是蛮有意思的,为了苦难而苦难这个说法我也有点不太懂,假如我要描写苦难,难道还能为了其他的什么东西而苦难?我能把苦难写好,就已经很满意了,至于为了什么,我也顾不过来。” “谢谢您的回答,我个人非常喜欢您的作品。您本人现在也在金陵,希望您如果有时间,可以多来金陵大学看看,这里有很多跟我一样喜欢您的学生。” “也谢谢你们的支持。” 下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各位老师好,我是文学系的张长科,我发现余桦、于东、克莱齐奥、门罗、莫言几位老师的作品,总是描写一些民族性的东西,似乎在刻意剥除世界性。特别是克莱齐奥老师,从您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能看到您对文化多元性的拥护,非常排斥文化的同化。请问,你们是如何达成这样的共识的呢?” 克莱齐奥听了翻译之后,第一个回答了这个问题,“很高兴能够听到这样一个问题,上次YU他们几位去巴黎的时候,我们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你说得没错,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达成了共识。而达成这个共识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着迷。我刚才说过,我不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但是这一次跟上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