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 代价 (第3/5页)
山东人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为了销出去,跟别的单位签虚假合同。 他们把从洪衍武手里买来的三十多元一双皮鞋,在合同中只标价二十元,同时“搭售”一批只在纸面上存在的“货物”,借此获利。而另一家单位最后或以报损处理,或者再把从来不存在的“货物”卖到其他地方去。 第二种是山东人自己的单位留下这批鞋内部分配,那么就要在进货环节进行处理。他们只需把这批鞋作为进货时的“搭售”商品记账,便可以通过账目的审查。 当然了,这些“戏法”在商品价格越来越松动的形势下,必然还会衍生出更多的手法和形式来。 而且由于背后蕴含的利益变得更多了,就像被打了一针催化剂一样,或是“芝麻开门”的神奇咒语一样,让一扇扇原本半遮半掩的方便之门都为之迅速洞开了。这种趋势根本无人能阻止,也无法阻止。 洪衍武作为身在其中的人,又是每天琢磨这些事儿的人,恐怕是最早搞清这里面的奥秘的人了。而一旦他融会贯通了,也就更敢开牙了。 他现在觉得最好做的生意其实不是电视,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烟酒。道理也很简单,在公款消费占主导地位的年代,这些才是主要需求。 像六月份第一笔生意,他就走了两箱中华香烟。 外汇券买入价是五块一条,可他知道这东西的稀缺性,乍着胆子给人家报了二十块一条。没想到两千块顺利到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